上一页|1|
/1页

主题:业内分析:中国地产的三大软肋——中国地产未来发展的判断

发表于2008-06-02
98年,中国房地产业以住宅货币化政策为支点,正式进入大发展的时代,十年的黄金发展期让房地产业真正成为了中国的支柱产业,同时地产业也成为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宠儿”。但在政府、金融机构、开发商等多方利益的快速驱使下,中国地产在近年来的表现更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中国大地上肆意奔驰。
08年,中国四川大地震。在这场巨大的灾难中,中国地产在飞速发展中积累的诸多问题也陆续暴露。问题存在就会影响中国地产未来的发展。因此,只有正视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使中国地产走入更为健康的发展轨道。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地产的“灾后重建”也将开始。
发表于2008-06-02
“灾后重建”:
降低中国经济适用房及廉租房进入门槛,让初入社会的弱势群体和困难家庭都可以“有屋可居”,从而间接降低普通消费者的购房投资需求,使高档房屋的空置永远停留在高端层次,不要让高档房屋的空置带动整体市场价格上涨。
发表于2008-06-02
畸形的投资回报率。
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房地产成为行业的利润却一路飞涨。诱人的成本利润率背后,隐藏的是更为惊人的投资回报率。金融机构、行业管理、市场需求从三方面推动了中国地产投资的增长。开发贷款、期房销售和土地规划使房地产商们在十年的发展岁月中吃尽了甜头。经济上的宽裕,使得一个个地产商成为各级政府的坐上宾,成为各种媒体上的明星。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幕后财务杠杆的撬动,哪一个行业,哪一家企业会有如此惊人的市场表现。当灾难来临,一个小小的饮料企业都能慷慨捐出上亿元的资金时,作为中国地产领头羊的捐款举动,自然激发了广大公众的愤慨。
短期财富的迅速膨胀使得地产行业成为投资人眼中的美食。相对于那些辛苦多年,竞争激烈的“贫苦”行业,房地产商的标杆作用越来越强,千军万马纷纷涌入房地产。与其在企业发展的资金问题上对银行苦苦哀求,还不如拿下土地,等着银行主动上门。
金融机构的热情,使得中国大量的资源集中于地产领域。不动产价值被一再高估,居住物业成为最为保险的担保物。对项目和土地的关注度,远远超出对企业运营和管理的的关注。大量地产商不断出现的身后,是几乎数不清的项目公司。这个时候,政府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货币紧缩政策开始压向开发商。
发表于2008-06-02
“灾后重建”:
政府对中国地产的金融紧缩政策不会松动,而且应越发严格。只有将投资需求牢牢控制住,市场上真实的需求才会得以体现。地产前期开发的财务链条还要加紧,还原地产项目真实的面目才能提升中国地产建设的“品质”。
发表于2008-06-02
房价调整,地价坚挺。
在市场观望情绪日益增大的环境下,部分城市或项目的价格出现不同幅度的下降。但城市出让土地的价格始终稳步上升,这就给很多开发商造成了假象,地价不降,房价将来还会升。
土地资源成为各级政府手上的王牌,政府对与区域土地价值的认知甚至远远走到地产商的前面。“有钱的企业很多,但能获得这一地块的企业只有一家。”政府在土地门槛的设置上下足了功夫。地产商为利益驱动,大量囤积土地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
土地收入成为各级政府财政最重要的来源。城市化建设和发展的速度与土地出让的关系日趋紧密。政府一方面出台政策,希望房价降温,另一方面却又加紧督促广大地产商积极拿地。政府的政绩与企业的业绩在土地这个环节上实现了双赢。中国城市发展快的地方,也是中国房价高的地区。房价低意味者这个城市的发展有问题,因此,你追我赶,GDP在城市化的浪潮中成为一场数字游戏。
房价的泡沫倒不如说是地价的泡沫。地产的泡沫倒不如说是城市的泡沫。政府在中国房地产的发展上,获得的是城市的飞速发展。城市的面貌改变了,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出现了:地产商对地价的敏感程度越来越高,当市场不买开发商的帐时,开发商又如何买政府的帐呢?
这时,金融的力量再一次发挥了作用。市场不买帐就去IPO,国际市场对中国地产的热情还是有的。香港成为开发商们最常光顾的地点,但香港人并不傻,看着排着队来上市的中国企业还在增加时,调控的力度加大了。
发表于2008-06-02
“灾后重建”:
土地“竞价”的游戏规则将会改变,开发商自身的专业能力、开发水平等综合实力将会得以发挥。让地价回归到真实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市场的局面。土地市场不明确,观望气氛就不会降低。
发表于2008-06-04
炒金小帮手 - 免费的专业纸黄金软件,官方网站:http://www.zgold88.com
炒金小帮手是绿色免费软件,解压即可用,无需安装,集黄金实时报价、信息披露、技术分析、交易管理、论坛交流于一体,是为纸黄金投资者量身订制、功能最强的免费纸黄金软件。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