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专家称排水系统的功能在于解决日常排水问题。。。

发表于2012-07-26
发表于2012-07-26
下水道究竟该担多少责?

■城市排水管渠系统的功能是排除系统设计重现期(也即“几年一遇”)以内的暴雨径流,一般设计为1年~3年。它只负责普通雨水,城市内涝并非其职能范畴。

■我国的城市只有两套工程体系,即城市防洪和城市排水,堤坝可抵御百年不遇的洪水威胁,完善的排水管网可解决重现期内的暴雨径流。但是重现期(按规范最多5年一遇)与百年一遇之间规模的暴雨呢?实则缺乏另一套系统:城市排涝工程系统。

北京7月21日的暴雨,再次掀起了今夏关于城市内涝的讨论。每一次城市内涝,下水道都会成为众矢之的。排水管网设计标准低,排水设施老化,地下工程改造难度大,“重地上,轻地下”的政绩观,这都是大家探究出的内涝原因。毋庸置疑,这些问题或多或少都存在,但是,下水道对城市内涝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下水道究竟在城市内涝中该承担多少责任?

发表于2012-07-26
下水道究竟该担多少责?

■城市排水管渠系统的功能是排除系统设计重现期(也即“几年一遇”)以内的暴雨径流,一般设计为1年~3年。它只负责普通雨水,城市内涝并非其职能范畴。

■我国的城市只有两套工程体系,即城市防洪和城市排水,堤坝可抵御百年不遇的洪水威胁,完善的排水管网可解决重现期内的暴雨径流。但是重现期(按规范最多5年一遇)与百年一遇之间规模的暴雨呢?实则缺乏另一套系统:城市排涝工程系统。

北京7月21日的暴雨,再次掀起了今夏关于城市内涝的讨论。每一次城市内涝,下水道都会成为众矢之的。排水管网设计标准低,排水设施老化,地下工程改造难度大,“重地上,轻地下”的政绩观,这都是大家探究出的内涝原因。毋庸置疑,这些问题或多或少都存在,但是,下水道对城市内涝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下水道究竟在城市内涝中该承担多少责任?

发表于2012-07-26
城市内涝下水道爱莫能助

7月21日的北京暴雨,全市平均降雨量170毫米,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一次降雨过程,也即61年一遇。

按照王毅所述,北京市排水系统的设计重现期为1~3年,能够适应每小时36毫米~45毫米的降雨。很显然,排水系统不能解决这次大雨的排水问题。人们不禁会问:要这样的排水系统何用?

其实,北京此次61年一遇的暴雨涉及到的概念即为城市内涝。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也就是说,城市内涝肯定是超过城市排水能力的情况。

不少人寄希望于通过改造排水系统,来解决城市内涝。这种思路有失偏颇,甚至是个误区。且不论改造地下管网工程浩荡、耗资不菲,单说排水系统以更高标准来设计,如按照10年一遇来设计,那20年一遇、30年一遇、61年一遇的暴雨呢?下水道依然爱莫能助。

“现在很多人关注的是排水系统,其实解决内涝问题并非排水系统的职能。最重要原因是目前我国尚没有城市排涝系统。”周玉文说。

发表于2012-07-26
城市内涝下水道爱莫能助

7月21日的北京暴雨,全市平均降雨量170毫米,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一次降雨过程,也即61年一遇。

按照王毅所述,北京市排水系统的设计重现期为1~3年,能够适应每小时36毫米~45毫米的降雨。很显然,排水系统不能解决这次大雨的排水问题。人们不禁会问:要这样的排水系统何用?

其实,北京此次61年一遇的暴雨涉及到的概念即为城市内涝。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也就是说,城市内涝肯定是超过城市排水能力的情况。

不少人寄希望于通过改造排水系统,来解决城市内涝。这种思路有失偏颇,甚至是个误区。且不论改造地下管网工程浩荡、耗资不菲,单说排水系统以更高标准来设计,如按照10年一遇来设计,那20年一遇、30年一遇、61年一遇的暴雨呢?下水道依然爱莫能助。

“现在很多人关注的是排水系统,其实解决内涝问题并非排水系统的职能。最重要原因是目前我国尚没有城市排涝系统。”周玉文说。

发表于2012-07-26
城市规划可曾尊重自然地理格局?

“城市规划不尊重自然地理格局”是形成灾害的主要原因。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史培军曾如是说。

史培军认为,城市本身并不存在一圈、两圈、越摊越大的环路型的自然地理格局。我们的城市规划缺乏远见,不尊重和没考虑到大城市布局和原来自然地理格局间的协调。

以北京城为例。屡次遭受积水之苦的莲花桥,本来就是原来的河网,是相对地势低洼的地段。而今,却是个下沉式的立交桥,逢雨必涝不足为奇。

城市规划间的衔接不佳也是导致城市内涝的深层原因。我国的规划由宏观到微观大体可以分为: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简称详规)、修建性详细规划(简称修规),最后才是建楼等具体建设。

做区域规划的人不了解详规和修规,控制能力弱,而做详规、修规的人,也没有上层规划者对国家政策的认识高度。不同规划阶段衔接不佳,或理解不准确。这在城市规划业内多遭诟病。

比如,有的城市在总体规划中,将洼地规划为工业区,接下来的详细规划只为这一区域排水负责,再接下去的建筑更不会考虑这一区域的定位,最后的结局是,工业区可能排水不成问题,但工业区附近的居民楼、道路却难免无辜受难。

有的城市总体规划盲目建设宽马路或立交桥,没有留出城市绿地廊道,也就阻碍了城市地表径流和生物迁徙。如此案例不胜枚举,为城市内涝埋下隐患。

发表于2012-07-26
城市规划可曾尊重自然地理格局?

“城市规划不尊重自然地理格局”是形成灾害的主要原因。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史培军曾如是说。

史培军认为,城市本身并不存在一圈、两圈、越摊越大的环路型的自然地理格局。我们的城市规划缺乏远见,不尊重和没考虑到大城市布局和原来自然地理格局间的协调。

以北京城为例。屡次遭受积水之苦的莲花桥,本来就是原来的河网,是相对地势低洼的地段。而今,却是个下沉式的立交桥,逢雨必涝不足为奇。

城市规划间的衔接不佳也是导致城市内涝的深层原因。我国的规划由宏观到微观大体可以分为: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简称详规)、修建性详细规划(简称修规),最后才是建楼等具体建设。

做区域规划的人不了解详规和修规,控制能力弱,而做详规、修规的人,也没有上层规划者对国家政策的认识高度。不同规划阶段衔接不佳,或理解不准确。这在城市规划业内多遭诟病。

比如,有的城市在总体规划中,将洼地规划为工业区,接下来的详细规划只为这一区域排水负责,再接下去的建筑更不会考虑这一区域的定位,最后的结局是,工业区可能排水不成问题,但工业区附近的居民楼、道路却难免无辜受难。

有的城市总体规划盲目建设宽马路或立交桥,没有留出城市绿地廊道,也就阻碍了城市地表径流和生物迁徙。如此案例不胜枚举,为城市内涝埋下隐患。

上一页|1|
/1页